清朝的灭亡发生在慈禧太后去世后的第三年,即辛亥革命的那个动荡时刻。这一历史事件的根本原因在于清朝失去了汉族士大夫阶层的支持,这一点是不可忽视的。因此,为了深刻理解这一原因,有必要对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与发展过程进行深入的回顾。
在辛亥革命的初期,清政府将这场事件视为一场城市叛乱,显得并不在意。毕竟,清朝的版图广达1100多万平方公里,仅仅一座城市的起义似乎不足以撼动整个政权的根基。然而,局势的变化在于,随着武昌起义的爆发,短短时间内,便有十五个省份纷纷宣布独立。这些省份涵盖了陕西、山西、四川、湖北、湖南、安徽、江苏、云南、贵州、广东、广西、江西、福建、浙江和山东,直接动摇了清廷在汉族地区的统治基础,令中央政府的控制能力骤然减弱。
段落的情势更加复杂的是,此时清朝的军事力量也随之分崩离析。当时的清政府新军分布在20个镇和18个协,而驻守在这些独立省份的新军,也开始脱离清廷的掌控。尤其值得提及的是北洋军的六个镇,其作为清朝最为精锐的部队驻扎在直隶,原本应是清廷稳定局势的中坚力量。然而,北洋军的命运却掌握在袁世凯的手中。袁世凯明确表态,若不被任命为内阁总理大臣,他将不会出力平定叛乱。在朝廷的绝境中,清廷不得不屈从于袁世凯的意愿,答应了他的条件,让他重返政治舞台。
展开全文
袁世凯上任之后,迅速积累了巨大的权力,他动用北洋六镇的军队火速推进,攻占了武昌起义的核心区域,但令人震惊的是,他却选择停止了进攻。对袁世凯来说,保住大清的统治并不是他最大的考量,反而是保住个人的权力更为重要。他深知自己崛起并非因为自身的实力,而是因为清廷正在深陷危机。如果他全力支持清廷镇压叛乱,虽能暂时稳住政权,但却势必导致自身迅速被边缘化,甚至被削去权力,因此他选择把握局势,既不完全镇压革命,也不放任自流,想要在清廷和革命党之间寻求最佳的谈判时机,以保全自己的势力。在这样的背景下,南北议和的局面逐渐形成。
在南北议和的过程中,袁世凯展现出了非凡的政治谋略。革命党所提出的条件中,最引人注目的是孙中山的承诺:只要清帝愿意退位,袁世凯将有机会成为民国的总统。对于袁世凯而言,这无疑是一个极具诱惑力的承诺,因为这不仅意味着他将获得最高的权力,更是他个人政治生涯中的一次绝佳机遇。相较于继续支持清朝,尽管他可能为其做出巨大的贡献,但最终也难逃曾国藩的下场,被清廷所削权,碌碌无为。而若是革命失败,清廷重掌大权,他同样会面临清朝的报复与清算。因此,在孙中山的强烈提议面前,袁世凯不得不接受这一“巨额报价”,选择了自己的权力之路。
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