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旁正在纳鞋底的张大姐补充道:“以前做这行生意, 好的时候一个月有 5 千多,比在餐馆洗碗、做服务员都划算。虽然现在行情不怎么好了,但也敷得走。”
闲聊间,盟妹子发现大部分背篼不挑活,而且多是夫妻俩一起做,几对“背篼”夫妻聚在一起,搭配合作,多劳多得。
“打扫卫生、搬东西什么都干,”张大姐笑着说,“比如人家要搬家,像柜子、床这些大件就男的搬,我们女的去打扫卫生。”
“背篼”们靠力气营生,白领们不愿意做的粗活、脏活、重活、累活,他们都愿意接,这让盟妹子想起《人世间》中郑娟说的话: “穷人有的是力气,没的是钱。”
他们靠着原始的劳作方式,在这座城市谋生。
关于选择
入行的原因大多一致
当盟妹子问到“为什么会选择来贵阳做‘背篼’”时,他们的回答大多一致。
“做其他的不顺心,这个比较自由,没人管。”
“没多少文化,去厂里面笨手笨脚做不下来,人家也不要。”
“习惯了,做一单结一单,来钱快。”
……
调查显示,贵阳“背篼”的文化程度基本在初中及以下,且大多没有经过其他工作技能的培训,徒有一身力气的他们,要想在这座城市谋得一口生计, “卖力气”是最直接的途经。
“每天8、9点出门,做一单收一单钱,下午5点过就收工。”
在自定义的“朝九晚五”工作时间内,有“根据地”的背篼们像上班族一样规律地“开工”。一旦雇主造访,他们就积极上前,七嘴八舌地问:“老板,要背哪样,我来我来”;没活了,男的会聚在一起打扑克、睡觉、晒太阳,女的则会绣十字绣、纳鞋底、摆龙门阵,以打发闲暇时间。
这么一看,确有几分逍遥自由的味道,比被迫加班还无处诉苦的上班族还自在。
当然,也有 独自行动的背篼,他们没有固定据点,习惯于走街串巷,遇到装修或买水泥的地方就问上一嘴,没有就背着吃饭工具游走城市。
虽然“背篼”看上去并不光鲜亮丽,但工作不分贵贱,为了生活, 他们在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去赚钱,凭本事在这座城扎根生存,也成为了城市运转中必不可少的一环。
关于现状
能接的单越来越少
今时今日,科技智能高度发达,“送货上门服务”“搬家公司”“家政公司”等平台服务全城普及,“背篼”能街道的单越来越少,他们的身影也逐渐消失在街头巷尾。如今,仅能在 盐务街、大营坡、三桥、煤矿村等地找到他们。
常年在煤矿村附近找活的“背篼”王大叔约莫五十多岁,来自毕节,他告诉盟妹子,他和同村老乡在煤矿村租了民房,平摊下来, 房租一个月人均一两百,他们习惯自己开火做饭,生活成本比较低,能省下不少钱。
盟妹子问到收入时,他苦笑着摇摇头: “没有多少没有多少,现在单太少了。”
“背篼”就像是城市系统中被更换的螺丝钉,高速发展的城市,似乎不再需要他们昔日强大的功能性。
但也有不少网友表示: 有些老小区没有电梯,有些小巷子车根本进不去,要搬运大件只能靠人工,“背篼”不能消失!
关于以后
做不动了就回老家
为了更了解他们,盟妹子翻查了资料, 贵阳“背篼”大多来自毕节、安顺、六盘水等地州的农村,有的“背篼”农忙季节时会返回老家,从事农业生产,农闲时再返回城市背背篼;但有的“背篼”一年四季都在贵阳,基本不回家。他们长期靠力气谋生,难免造成身体磨损。
“打算干到什么时候?有没有想过转行呢?”
对于这个问题,受访的张大姐表示,以后实在不景气了,可能会去问问 家政公司,做做保洁之类的活。
李大叔却摆摆手,言语间透露着些许无奈: “没想过做其他,背不动了就回家种田。”
走访过程中,盟妹子发现大多数背篼年纪在四五十岁,很少见到年轻人干这行。对于这个年龄段的人而言,即便重新学习其他技能,由于年龄限制,也很难轻松找到合适的工作。在他们看来, 唯有日复一日地继续“背”着,等背不动了,或者这个行业完全落幕了,他们就回老家重拾农活老本行。
当贵阳城市化进程越来越快,规范的服务体系不断更新,靠体力谋生的“背篼”,终将成为城市的过客。就像重庆棒棒, 变成一种特殊的城市记忆,淹没于时间长河之中。
#今日话题#
你觉得贵阳的背篼会消失吗
贵州微联盟原创 转载请注明出处
编辑:走街串巷的刹脚鞋 摄:臭臭 责编:kourr
更多精彩文章请点击▼
五十万加爆文贵阳,向全世界发出邀请! 丨 贵阳旧事 丨 贵阳方言 丨 可怕的观山湖 丨 贵阳和世界撞脸 丨 全球避暑名城贵阳排第九 丨 藏在贵州大山里的美味
最新热文2020高考直击丨 折耳根猎奇美食丨 一句话惹毛贵阳人丨 实拍贵阳小学开学第一天丨 贵阳爆笑的哥的姐丨 报复性吃喝图鉴丨 疫情下的贵阳人丨 “空城”贵阳 丨没有存在感的小河
深度 原创实探贵阳摆摊人丨 和师大天桥认真告别丨 直击贵阳复工第一天丨 贵阳持“枪”守城人丨 1号线 丨202路的那些事 丨贵阳最“烟火气”的菜市场
生活攻略贵阳买粽攻略丨 贵阳通讯录 丨 贵阳书店 丨 贵阳学校周边美食 丨 贵阳超市 丨 这个地方免费住
凌晨特辑凌晨十二点的省医急诊室
点击“在看”,让更多人发现不一样的贵阳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