他被誉为“满洲第一美男子”,至于他是否真如传说中那般俊美,我们已无从得见。但有一点可以肯定,在清朝的美男子中,他必定是最富有的那一位。他,就是乾隆皇帝最宠信的大臣,嘉庆年间被称作“移动国库”的人——满清第一大贪官和珅。那么,乾隆为何会对和珅如此器重?他们之间又有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?今天我们便来细细聊一聊。
和珅,本名善保,钮祜禄氏,出身满洲正红旗。他虽在乾隆朝权势熏天,风光无比,但他的童年却充满了辛酸。三岁时丧母,九岁时丧父,本应是寄人篱下的孤儿,却因父亲旧部与偏房的庇护,才得以留在家中,没有流落街头。幼年的凄苦经历,让他很早便意识到人情的冷暖无常,也让他明白了一个道理:唯有自身强大,才是安身立命的根本。
因此,年少的和珅开始拼命学习。他不仅精通满语、汉语、蒙古语、藏语四种语言,还对四书五经烂熟于心。更难能可贵的是,他待人接物极为圆滑,能言善辩,谈吐间常常妙语连珠,令人赞叹。这样一个聪慧又有才情的人,自然容易获得别人的喜爱。
乾隆三十八年,和珅终于等来展示自己的机会。在一次场合上,他用一场才艺表演征服了乾隆,令皇帝拍手称快,自此彻底走上了飞黄腾达之路。可人们常常疑惑:乾隆明知和珅贪得无厌,为何从未真正惩罚过他呢?答案很简单——看问题的角度不同。在世人眼中,和珅是大贪官,但在乾隆眼里,他却是一个贴心的秘书,一个能随时为皇帝分忧解难的得力助手。
坊间有一个传闻颇能说明这一点。一次上朝时,乾隆没忍住放了个响屁,顿时觉得尴尬无比。群臣尚未反应过来,和珅却迅速做出反应,他故意屏住呼吸,脸憋得通红,再装作不好意思地低下头。众人见状,反倒以为声音是和珅发出的,从而化解了乾隆的窘境。这份机敏与觉悟,怎能不让乾隆宠信?
展开全文
除了善于逢迎,和珅的才能也不容小觑。乾隆晚年眼花看不清书,有一次让和珅去取书朗读,他却未动脚步,直接说:“万岁,您想听哪一段?臣背给您听。”这种学识与记忆力,远非常人可及。更重要的是,和珅深知“权不可贪,财可以取”的道理。他贪财,却从不与乾隆争权,总是谨守分寸,不触碰皇帝的底线。更何况,他在聚敛财富的同时,也懂得与乾隆分享,俨然成了皇帝的“印钞机”。
乾隆一生讲究奢华,尤其晚年更是花钱如流水。六下江南已让国库捉襟见肘,但和珅却总能替他筹集巨额资金,使乾隆依旧能无忧无虑地挥霍。换言之,和珅的贪,有相当一部分其实是在“替乾隆贪”。如果你是皇帝,有这样一个既能满足私欲又能解决财政困难的臣子,你会轻易舍弃吗?
当然,乾隆的宠爱也并非只因利益。据说,乾隆还是皇子时,曾与父皇雍正的一位女子暗生情愫。两人情感深厚,却因禁忌之恋而惨遭拆散,女子被勒死在月华门前。临死之际,乾隆滴血于她的脖颈,许下誓言:“来世以红痣相认。”而和珅偏偏长得与那女子极为相似,脖颈处还真有一颗红痣。乾隆因而认定和珅是她的转世,自然对他宠爱有加。
不过,乾隆对和珅的纵容也有更深层的考虑。乾隆明白,嘉庆继位后需要立威,于是早早布下棋局,把和珅当成“杀鸡儆猴”的那只鸡。和珅富可敌国,权势熏天,又被百官称为“二皇帝”,一旦清算他,足以震慑朝堂。乾隆去世仅半月,嘉庆便将和珅拿下,他苦心经营的一切财富,最终流入爱新觉罗的国库。
由此可见,在这场长达数十年的政治博弈中,和珅既是赢家,也是悲剧的牺牲品。而最终的大赢家,却始终是统治天下的爱新觉罗家族。
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