霍光辅政
而后,刘弗陵慢慢长大,体格健壮、聪明伶俐,这让年老体衰的汉武帝非常喜爱,认为他和自己年轻的时候非常像,对他抱有很大的期望。于是汉武帝命画工画“周公辅成王”的画像送给当时的权臣霍光,并以此暗示群臣拥立刘弗陵。
可以想象在当时后宫中钩弋夫人的风光无限,自身受尽皇帝宠爱,儿子有望于大位,未来真的是一片大好。谁能想到,平日里对她万般恩爱的帝王却翻脸无情。由于受到汉武帝的怒斥,钩弋夫人无奈脱簪请罪,但是汉武帝却直接命人将她带到宫廷监狱,不久后身死。
其实这是汉武帝在为刘弗陵继位铺平道路,汉武帝认为汉朝初年,吕氏乱政的起源就是在于“主少母壮”。所以只有赐死钩弋夫人,刘弗陵才能成为下一任帝王。
钩弋夫人
虽然历史上经常有这种“主少母壮”导致太后乱政的例子,但是对于当时只有五六岁的刘弗陵才说,失去母亲真的太可怜了。
如果说钩弋夫人的情况可以说是汉武帝的权衡之举,那么北魏时期“杀母立子”的制度就真是矫枉过正了。
北魏政权是有鲜卑族拓跋氏建立的,妇女的社会地位远较中原女子高,为什么也会发生“子贵母死”的这件事呢?
这个制度是由北魏的开国者道武帝拓跋珪建立的,由于皇权经常受到外戚威胁,再加上受到汉武帝的启发,决定将“立子杀母”作为定制传下去。
拓跋珪将此事告知他选定的帝位继承人拓跋嗣:“汝当继统,故吾远同汉武,为长久之计。”也就是告诉他被选为继承人的同时,他的母亲刘贵人也要被处死。据说刘贵人出身于官宦之家,生有一儿一女,非常受拓跋珪的宠爱,本来有条件成为皇后,但是因铸铜人未成,只能封为贵人。她被赐死的时候年仅33岁,自此凡儿子被确定为继承人,母亲即被赐死成为定例。
北魏皇帝出行
据说拓跋嗣对此并不愿意,甚至“哀泣不能自胜”,拓跋珪因此勃然大怒,准备制裁拓跋嗣,于是拓跋嗣带领侍从外逃。
后来拓跋珪在政变中被杀,拓跋嗣在群臣的支持下平复叛乱,顺利继位。自此,北魏拓跋氏皇族一直沿用“立子杀母”的制度。这种制度直到孝明帝胡太后才废止,但是胡太后以太后身份临朝听政,并与小叔子祸乱宫闱,并亲自杀死了孝明帝。
由于这个制度的确立,在北魏有一个非常罕见的现象,就是后宫嫔妃并不愿意生育。生子固然好,但是如果要为此付出自己的生命,那自然是得不偿失了。而且这个制度也导致了保母的地位空前提高,由于没有生母,所以继位的太子基本都由保母带大,有的保母甚至被继位的皇帝尊为皇太后。
据说这种制度在清朝也差点出现,咸丰帝立他唯一的儿子载淳为太子,其心腹大臣肃顺等就劝咸丰帝汉武帝旧事以绝后患,但是咸丰帝不忍心,只给当时的皇后留下一道密诏,希望能牵制载淳的生母那拉氏。而后那拉氏慈禧太后把持朝政数十年,导致祸乱丛生。这个事应该是后人的杜撰,清朝实行母后皇太后和圣母皇太后并立的制度,是不会立子杀母的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